逝者丨2021,忘记时间这回事
我们总试图用摄影去弥补我们错过或不再拥有的瞬间。
伴随着起起伏伏的疫情,2021年走到了尾声。而当我们的个人生活被困于一隅时,与他人联结的渴望让回忆开始发酵。
那些曾经感动和影响过我们的照片和文字让记忆鲜活一如当下,可倏忽间它们的创造者已经悄然离开。
但逝去并非消失,在照片里,我们与他们相逢,暂时忘记时间这回事。
国内篇
季增(1936-2021.1.12)
1月12日,季增先生在承德逝世,享年86岁。河北省摄影家协会原常务理事、河北省摄影家协会 “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季增先生1936年出生,1957年应征入伍到沈阳军区工程兵7343部队,任摄影员。1964年5月复员到《承德日报》社任摄影记者、摄影部主任。
季增先生是为雷锋拍摄照片最多的摄影师。他以战友雷锋为榜样,终生以宣传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为己任。2001年他出版了《雷锋照片背后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7年季增先生出版了《影像五十年1957—2007 新闻摄影纪实》一书,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影像文献。
通辽一集宁 1998 王福春
相关链接:缅怀王福春丨为火车上的中国人留下经典影像的人走了
陈雷生(1932.11.11-2021.7.6)
陈雷生还曾对中国乒乓球队和跳水队长期跟踪采访,拍摄了中国首位女性跳水世界冠军陈肖霞。1984年,陈雷生被派遣前去美国洛杉矶报道奥运会,在那里,他见证了许海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以及中国女排和体操运动员李宁斩获金牌。 在2004年,《中国摄影》杂志还曾将陈雷生作为中国潜水摄影的先驱介绍给读者。
相关链接:纪念陈雷生|“海、陆、空”三栖摄影家的传奇人生
毛卫东(1968-2021.7.31)
7月31日,著名摄影理论翻译家毛卫东因病在北京家中辞世,终年53岁。毛卫东1968年出生于陕西西安,自1995年开始从事艺术文献的翻译引介,翻译出版过大量摄影理论和史论书籍。直到去世前不久,他还和朋友谈及自己未来庞大的译介计划。
“影像文丛”系列丛书
毛卫东的溘然离世确实是中国摄影理论界的重大损失。2014 年,时任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的毛卫东与当时的社长兼总编辑殷德俭一起策划、出版了“影像文丛”系列丛书,该丛书的推出弥补和丰富了中国艺术和摄影理论工作者的理论体系,成为大家案头的必备读物。这套书被读者亲切称为“灰皮书”。
王立力(1951-2021.9.12)
9月12日,曾为云南戍边军人留下大量珍贵影像的中国摄影师王立力因病辞世,享年70岁。王立力 1951 年生于广西南宁,祖籍安徽,1968 年成为知青,1970 年代初开始摄影创作。1972年王立力应征入伍,在云南边防部队服役。戍边20多年间,他留下大量珍贵且高质量的戍边军人群体影像。
驻守者阴山主峰的副连长涂兆军在阵地上和妻子、女儿团圆,云南麻栗坡,1987 王立力
1996年部队转业后王立力继续通过摄影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社会、历史文化等,先后拍摄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古柏人家”“云南街子”等摄影专题。他曾出版《云之南河之南》《云南戍边军人影像志》等摄影专著,作品曾获第21届和 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纪实类”优秀作品奖、第三届河南省摄影艺术金像奖、第三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文体游生类一等奖等多项荣誉。《中国摄影》杂志曾在2021年4月号刊发了他的组照《乡宴》。
相关链接:纪念摄影家王立力丨50余载摄影生涯,为滇豫留下珍贵回忆
楼定和(1954-2021.10.31)
10月31日,上海著名摄影家楼定和先生因病去世,享年67岁。1980年代起,楼定和开始用相机记录上海城市的景观和市民生活。2009年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摄影创作,尤其是关于虹镇老街的影像记录。
虹镇老街位于上海虹口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属于城郊,大批苏北农民迁居于此,沿河搭建棚屋。这一区域长时间以简陋和拥挤的居住环境,以及治安问题而为人所知。而在他的照片中虹镇老街充满生活气息,画面中的日常生活自然且生动。这些影像一方面打破了人们对于这一区域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为这片在上海有近80年历史的特殊的社区留下了及其丰富的历史视觉文献。
徐国兴(1933.9-2021.12.17)
12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退休教师徐国兴教授,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8岁。徐国兴籍贯江苏宜兴,1956年自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教研室任教,1993年6月被评为教授。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摄影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委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等。1998年2月退休。
在人大新闻学院任教期间,徐国兴主要从事新闻摄影采访、摄影艺术创作及相关理论、技术研究工作,主要讲授《新闻摄影》《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著有《摄影技术教程》《彩色摄影讲义》《摄影大词典》等,主编《摄影技术技法》《摄影造型法则》《摄影理论与实践》等摄影专业系列教材,《世界新闻摄影作品选评》等书籍。
国际篇
1月11日,英国著名女性摄影师格蕾丝·罗伯逊逝世,享年90岁。格蕾丝出生于曼彻斯特,1949年,她收到作为记者的父亲送其的一台二手相机并由此开始了摄影。1951年,格蕾丝出版了第一部以自己妹妹为主题的摄影作品。此后发表的一系列作品,如关注女性工薪阶层的《母亲节》等,逐渐形成了跟拍为主的创作形式。
格蕾丝的作品关注了英国战后的普通女性,被《卫报》评论家肖恩·奥哈根称之为“原始女性主义者”。1999 年,格蕾丝因摄影方面的贡献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OBE)。
丹尼尔·沃尔夫(Daniel Wolf)(1955-2021.1.25)
1 月 25 日,美国著名摄影收藏家和摄影商丹尼尔·沃尔夫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家中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终年66岁。丹尼尔 1955年出生于怀俄明州,父亲是艺术收藏家、商人及电影制片人,沃尔夫毕业后在纽约成为了一名摄影专家。他于 1970 年代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画廊,并与他人共同创立了 AIPAD (国际摄影艺术经销商协会)摄影展销会。
他曾为洛杉矶盖蒂博物馆(Getty Museum)的摄影收藏事业发挥关键作用。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美国西海岸逐渐被打造成了重要的摄影艺术中心之一。
李扬国(Corky Lee)(1947.9.5-2021.1.27)
1月27日,李扬国因新冠肺炎在医院逝世,享年73岁。这位美国华裔新闻摄影师1947年出生于纽约,自1971年以来,他用镜头记录全美华人社区的变迁与亚裔民权运动,足迹遍布美国。在其半个多世纪的职业生涯中,坚持拍摄纽约华埠并且参与促进华人社区的发展。
1975年警察暴力事件的余波 李扬国
从1970年代华埠地标孔子大厦的动工落成,1977年平等权利修正案集会上的华人活动家朱高蒂(Goldie Chu音译)演讲,1982年抗议华人工程师陈果仁(Vincent Chin)在底特律被殴打致死,几乎所有事关美国华裔社区的重要活动,李扬国都会亲临现场拍照,用图像展示华人社区的存在以维护华人的权利。
瑞奇·鲍威尔(Ricky Powell)(1961.11.20-2021.2.1)
2 月1日,美国流行文化摄影师瑞奇·鲍威尔(Ricky Powell)在纽约西村公寓中逝世,终年59岁。
凯斯·哈林与安迪·沃霍尔 1986 瑞奇·鲍威尔
鲍威尔酷爱街头摄影,1986年,他因跟随拍摄“野兽男孩”巡演而声名鹊起,曾为美国嘻哈乐队 Run-DMC 和安迪·沃霍尔等名人拍摄过肖像。鲍威尔的作品向人们提供了深入观察1990年代纽约街头及亚文化的视角。
内奥米·罗森布拉姆(Naomi Rosenblum)(1925.1.16-2021.2.19)
2 月 19 日,著名的女性摄影史学家内奥米·罗森布拉姆逝世,享年96岁。罗森布拉姆 1925年出生于洛杉矶,1948年毕业于纽约布鲁克林大学,1978年,获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博士学位。1980年,由罗森布拉姆和她的丈夫等人一起策划的摄影展“美国和刘易斯·海因——刘易斯·海因摄影作品回顾展”受邀在北京展览馆展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的博物馆首次受中国官方邀请在中国做展览,也是外国著名社会纪实摄影作品第一次以展览的形式在中国正式亮相,引起了广泛关注。罗森布拉姆用数十年时间积累、梳理并撰写的《世界摄影史》已成为许多摄影学习者的必读书目,该书中文简体版于 2012 年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
世界摄影史 第四版
本刊已故编辑林少忠在《世界摄影史》英文原书的成书过程和中文版的引进过程中都付出很多心血,并且为该书英文版涉及中国摄影的部分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林少忠早在《中国摄影》杂志1997年5月刊上发表文章,对该书英文版第三版的发行进行了介绍,文末专门提到了该书中文版的引进。除了此书,罗森布拉姆还著有《女性摄影师史》(A History of Women Photographers),《中国摄影》曾在 1999 年 2 月刊中进行了介绍。2004年第1期,《中国摄影》还曾刊发过她的文章《摄影书籍出版简史》。
相关链接:旧文重温,缅怀逝者丨内奥米·罗森布拉姆和她的《女性摄影师史》
雷蒙德·考切提尔(Raymond Cauchetier)(1920.1.10-2021.2.22)
2021年2月22日,雷蒙德·考切提尔因新冠去世,享年101岁。他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约十年间为法国新浪潮电影所拍摄的剧照作品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雷蒙德·考切提尔在巴黎出生。1940年由于纳粹的入侵考切提尔逃离巴黎,并在三年后加入了法国西南部的青年抵抗组织并投入战斗。1944年,他参与了盟军解放巴黎的战斗。次年二战结束,他被招入法国空军部队。1951年,考切提尔被法国空军调往西贡(今胡志明市)。1954年,第一次印支战争结束了,越南南北分治。考切提尔选择留在了南越,并出版了第一套个人摄影集《印度支那的天空》(Ciel de Guerre en Indochine)
1956年,考切提尔通过为电影《西贡逃亡者》(Mort en fraude)拍摄剧照开始涉及电影领域,在此之后他开始穿梭于弗朗索瓦· 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贝特朗·塔维涅(Bertrand Tavernier)、雅克·德米(Jacques Demy)、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和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等新浪潮电影导演片场。“新浪潮”之所以能够为我们所铭记,离不开考切提尔的摄影。《中国摄影》在2021年6月刊介绍过考切提尔的作品。
詹姆斯·普里戈夫(James Prigoff)(1927.10.29-2021.4.21)
4 月 21 日,普里戈夫在加利福尼亚萨克拉曼多的家中去世,享年93岁。詹姆斯·普里戈夫是一位美国摄影师,专注于拍摄街头的涂鸦文化,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积累了超过10万张街头涂鸦的照片,保存下了此类影像最为全面的视觉档案。
真空管,洛杉矶 1985 詹姆斯·普里戈夫
普里戈夫出生于纽约,1970 年代中期,普里戈夫开始关注公共壁画和街头艺术。1987 年,普里戈夫与同样关注嘻哈文化的摄影师亨利·查尔芬特(Henry Chalfant)合作出版了图书《喷绘艺术》(Spraycan Art),收入了 200 多幅街头和隧道中的涂鸦照片,销量超25万册。此后还参与出版《加州壁画》和《非遗美国人的壁画史》等著作。在他看来,街头涂鸦艺术在城市文化中独具特点,且具备报刊和电视等媒介所没有的优势。
7 月 14 日,以摄影装置闻名于世的法国观念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在巴黎逝世,享年 74 岁。波尔坦斯基是犹太人,1944 年出生于巴黎,自学绘画,少年时期关于“集中营记忆”的绘画作品就被大众所知晓。他的创作涉及绘画、摄影、录像、装置艺术和电影。1967年他开始写作,这段和文字打交道的过程为他后来的大部分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比如复制品、档案、家庭照片等都是其之后的创作生涯中重要的元素。他的作品往往围绕家庭、记忆、死亡、童年、历史、潜意识等主题,用一种介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的方式去讲述一段段杜撰的自传,以不属于自己的物品和重塑的照片构建了一个“个人传奇”。
《心的档案》(2005)展览现场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2010 年起波尔坦斯基将自己剩余的生命“出卖”给了酷爱木乃伊收藏的澳大利亚收藏家大卫·沃尔什(David Walsh),他通过9台摄像机每天24小时向沃尔什的艺术馆直播自己在巴黎工作室的活动,该项目名为《波尔坦斯基的人生》。沃尔什打赌波尔坦斯基将在8年内去世,其间,他每个月付给波尔坦斯基 2500 美元,如果去世时间提前,沃尔什将较为便宜地获得这件超长时间的视频直播作品。如果超时,沃尔什将持续付款直至波尔坦斯基生命的最后一刻。伴随着他的离世,这个对赌项目也随之结束,显然,波尔坦斯基赢得了对赌。《中国摄影》杂志曾在 2017年11月刊上介绍了波尔坦斯基的艺术作品及理念。
相关链接:波尔坦斯基 ,这位用摄影虚构记忆的艺术家成为了回忆
丹尼什·西迪基(Danish Siddiqui)(1983.5.19-2021.7.16)
7月16日,年仅 38 岁的印度裔普利策专题摄影奖获得者、路透社印度首席摄影记者丹尼什·西迪基, 在报道阿富汗政府军和塔利班战斗时不幸中弹身亡。西迪基于 2010年加入路透社,为路透社驻印分社的资深摄影记者,曾担任印度斯坦时报记者以及路透社多媒体团队的负责人。
新冠 2021 丹尼什·西迪基
他因报道2017年罗亚兴难民危机于2018年获得普利策奖。西迪基最为中国网友所熟悉的是他在印度爆发新冠疫情之后,拍下的印度医院中物资短缺情况以及焚烧病患遗体的摄影作品。
8月15日,美国商业摄影师安弘若林逝世,享年90岁。安弘若林又名Hiro,1930年出生于上海,父母为日本人,1954年24岁时移居美国。两年后,他成为理查德·阿维登(Richard Avedon)的助手,并开始了时尚摄影师的道路。
他的作品以超现实主义、大胆的色彩和颠覆性视觉著名,在时尚、静物、肖像等多个摄影领域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上世纪60年代至今,他创作了许多挑战时尚摄影边界的标志性图像,如1963年为哈里·温斯顿珠宝拍摄的戴在牛蹄上的钻石项链等。他的作品多发表于《时尚芭莎》、《滚石》和《时尚》等知名杂志,并于1969年和1982年两次被美国媒体摄影师协会评为年度摄影师。
哈利娜·哈钦斯(Halyna Hutchins)(1979.4.10-2021.10.21)
2021年10月21号,42岁的摄影师哈钦斯在新墨西哥州拍摄新片《Rust》时,因美国著名影星亚历克·鲍德温(Alec Baldwin)使用的道具枪发生意外,中枪后抢救无效去世。
哈钦斯是一名乌克兰摄影师和记者,也是本片的摄影指导。去世后,她在美国电影学会的同事及朋友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纪念奖学金基金,专门用于资助女电影摄影师的教育。哈钦斯目前被安葬在加利福尼亚州好莱坞的好莱坞永久公墓。
比尔·毕比(Bill Beebe)(1927-2021.10.24)
10月24日,比尔·毕比于洛杉矶家中去世,享年94岁。毕比是出生于的洛杉矶本地新闻摄影师,他因拍摄约翰·肯尼迪总统在海滩上的照片而为人所知。
在1962年8月的一个星期天,摄影师毕比从加州圣莫尼卡海滩上的排球运动员那里得到了一条线索:肯尼迪总统离开了特勤局的保护,来到了海滩。比尔当时是《洛杉矶时报》的一名摄影记者,他跑向码头以北一英里处的海边,在那里他发现约翰·肯尼迪刚好从水里出来,当时特勤局成员正努力遏制那些冲过来与总统接触的崇拜者。那时毕比用他的禄来相机和一个装有510伏电池的闪光灯拍下了这张肯尼迪总统任期内最具标志性的照片。
迈克尔·大卫·洛克(Michael David Rock)(1948.11.21-2021.11.18)
11月18日洛克去世,享年72岁。洛克出生于1948年,又名米克·洛克(Mick Rock),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摄影师之一。他因拍摄了70年代摇滚明星和摇滚乐队的标志性的照片闻名,被称为“拍下70年代的人”。
包括大卫·鲍伊、皇后乐队、黛比·哈里、蠢朋克在内的许多知名音乐人的经典照片都出自他手。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
☟
《中国摄影》2021年12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
精彩文章回顾
400年后终于遇见你:再见了,昴星团
蒋志:世界的边界就是我们自己的边界
魏德忠:摄影值得耐心地对待
百年·百姓丨我父亲是乡村摄影师
被称作摄影家,我心中有愧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